上海经济研究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向

    吕列霞;陈锡喜;

    立足全面深化改革新态势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探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契合性。二者之间具有相同的理论支撑、共同的领导力量、一致的价值理念和统一的目标指向,这是两者得以互动的逻辑基点。中国式现代化规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前进方向和总体目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和现实依托。这是两者同向同行、同步共进的逻辑机理,其有机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之中。新时代新征程上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在其领导力量、本质目标、实践主轴、原则遵循和动力保障方面同时同向发力,以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比较优势与世界意义。

    2025年08期 No.443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5K]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 语言数据要素驱动数字经济增长研究——基于拓展内生增长模型的分析

    谢孟军;

    把语言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嵌入内生增长模型进行拓展研究,科学阐释语言数据要素驱动数字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界定语言数据要素的含义并构建其衡量指标体系,实证检验语言数据要素对数字经济增长的驱动效应。研究发现,语言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社会大生产,发挥其对数字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语言数据要素对我国东部地区数字经济的驱动作用较强,对数字产业化的驱动作用大于产业数字化,对数字产品服务业的驱动作用强于数字产品制造业。机制检验表明,语言数据要素可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加快数字技术创新的方式驱动数字经济增长,相比较而言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作用更为明显。本研究为理解语言数据要素在数字经济中的作用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同时也为促进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2025年08期 No.443 1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0K]

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 数据要素共享与新质生产力——基于公共数据开放的经验证据

    张小宇;张旻;

    公共数据是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和形成数字经济优势的重要基础资源和关键生产要素,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新机遇。本文基于城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上线的准自然实验,围绕生产力理论测度2008-2022年中国城市新质生产力水平,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公共数据开放对城市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城市新质生产力水平呈快速增长态势,呈现空间集聚特征,在不同区域具有显著差异。公共数据开放显著促进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结论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证实,公共数据开放通过激发城市创业活力、赋能数字经济发展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推动城市新质生产力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政策效应在东部、数字基础设施发达、非老工业、非资源型和信息获取成本较高的城市中更为明显。此外,公共数据开放整体质量越高,数据质量越高,平台建设越完善以及政策保障越充分,新质生产力提升越明显。上述发现丰富了数据要素共享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理论体系,为释放数据要素的价值创造效应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学理支持与决策依据。

    2025年08期 No.443 2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8K]
  • 实数技术融合对我国企业供应链韧性影响研究

    郎旭华;冒睿嘉;周亚虹;

    以实数技术融合提升我国企业供应链韧性,是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主动应对全球经贸冲突带来的不确定性、确保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必由之路。本文以中国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研究实数技术融合对企业供应链韧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实数技术融合总体上对于提升企业供应链韧性具有显著正面影响,且这一结论通过了一系列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研究发现,供应链韧性水平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客户端而非供应商端,具有非对称性。机制分析表明,企业实数技术融合通过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客户端供应链韧性,同时竞争能力越强的企业,其实数技术融合对供应链韧性的促进效应越强。异质性分析表明,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高,以及处于非信息技术行业内的企业,其实数技术融合对供应链韧性的促进作用较强。本文的研究结论将为我国如何科学通过实数技术融合提升国内企业供应链韧性,更好应对全球供应链中断的风险挑战提供事实支撑与现实启示。

    2025年08期 No.443 4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2K]
  • 金融生态环境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

    李秀珍;方霞;吕舒晴;杨洋;

    本文基于2011-202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并测度金融生态环境和出口产品质量指数,实证研究金融生态环境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经济基础、金融发展、政府行为和社会环境等分维度的金融生态环境,抑或是整体金融生态环境改善都能促进出口产品质量提升。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是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有效机制。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生态环境能有效提升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出口产品质量,但中部地区该效应并不显著,同时,金融生态水平低的地区,其出口产品质量受金融生态环境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金融生态水平高的地区。本文的研究拓展了金融生态环境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机制,也为省际高质量开放的制度设计提供重要启示。

    2025年08期 No.443 5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9K]
  • 科技金融与创新的互动机制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杨凡;

    科技金融与创新的有效互动,有助于提升区域乃至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本文基于2006-2020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科技金融与创新的多维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耦合协调、面板向量自回归和地理探测器模型,从金融主体与创新链环节的匹配关系视角探讨两者的互动机制。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科技金融与创新呈现协同发展趋势,但整体水平仍偏低,科技金融滞后于创新发展是主要障碍,这也导致科技金融对创新的支撑效应不显著,而创新对科技金融存在正向反馈,但缺乏持续性,良性循环机制尚未形成。两者互动曾以市场科技金融、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环节为主导,但随着公共科技金融和基础研究的影响力增强,实现区域科技金融与创新协同发展,亟需推动公共与市场资本以及创新链各环节的深度融合。

    2025年08期 No.443 6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1K]

金融安全、稳定与系统风险防范

  • 巴塞尔协议和中国银行业制度型开放

    沈伟;宿营;

    巴塞尔协议III执行博弈策略的选择攸关中国银行业的全球竞争。传统国际软法说未能揭示各国对巴塞尔协议III态度迥异的本质动因。巴塞尔协议规则的本质是契约,获益偏好是国家决策的动因。全球银行监管合作绝非单次零和博弈,重复博弈决定了统一国际银行资本监管规则的达成具有必然性。各国博弈策略的调整可能推动国际资本规则形成新的纳什均衡状态。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进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制度型开放的主张符合国际金融规则一体化的趋势。中国应继续逐步推动巴塞尔协议落地,开展国内金融改革,通过灵活博弈策略提升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2025年08期 No.443 80-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0K]
  • 机构投资者行为与股票市场定价效率

    朱平芳;李珉镜;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入推进,机构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中的影响力持续增强,其交易行为对市场定价效率的影响机制亟待系统研究。本文基于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日度高频数据,从资金流动、注意力分散与羊群效应三个角度出发,探讨机构投资者行为对股票市场定价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资金流入倾向于推高股价,放大市场定价偏离,而资金流出虽具一定纠偏作用,但效果有限;当机构注意力分散时,资金流出的定价修复效应进一步减弱,表明卖出行为更易受到非理性因素驱动;机构投资者存在显著羊群交易倾向,加剧了市场错误定价,但在注意力分散程度较高时,其趋同交易有所缓解;此外,个股层面的投资者情绪显著放大价格偏离,但对羊群效应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本文从行为金融视角出发,揭示了机构投资者非理性交易对市场定价效率的多重影响机制,并为完善监管工具、提升市场稳定性提供了政策启示。

    2025年08期 No.443 9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8K]

新型经济全球化研究

  • 跨国并购驱动企业创新的机制及效应探究

    王秋玉;宋艳姣;

    跨国并购是企业获取技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手段。本文基于经济地理学视角建构跨国并购驱动企业创新的理论框架,以Wind数据库的505个跨国并购事件为依据,借助PSM-DID模型提供中国证据。研究发现:跨国并购对企业创新的作用存在即时效应和长期效应,呈现阶段性波动特征,弱整合战略、中间实体建设有助于降低制度距离的摩擦;资源互补型、技术获取型的行业内跨国并购能催生更强的创新效应;国有企业受益于国企改革的深化以及国家战略的支持,在跨国并购中的创新收益突出,民营企业高频低效明显,拥有外资基因的企业反而无法从中受益;全球知识在本地的有效锚定高度依赖区域创新系统的成熟度,针对东道国发达地区的跨国并购创新收益更高,但我国科技创新系统与跨国并购创新效应并非完全正相关,欠发达地区的创新效应反而明显。本文从经济地理学视角为跨国并购的创新效应提供了中国证据,指出企业从中获益的关键在于重研发、重互补、弱整合,揭示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质性进展及顶尖城市创新生态的不良发展态势。

    2025年08期 No.443 10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5K]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研究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邮政组织体制调整初探(1949-1960)

    李家涛;

    1949-1960年上海邮政系统进行了持续的范围较广的组织体制调整,试图通过组织体制调整,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推动上海邮政持续发展。上海邮政系统组织体制调整的实质是通过组织调整探索并推进邮政企业治理体系建设,提升企业治理能力。上海邮政以频繁的组织体制调整推动企业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提升的尝试,不仅未能取得预期成效,反而因组织体制调整不合理,导致上海邮政系统出现管理层次多、机构职责划分不清晰、非直接生产人员编制庞大等不利于企业持续发展的问题。1949-1960年上海邮政组织体制调整历程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邮政系统企业治理体系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既未形成治理体系思维,也未认识到企业治理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2025年08期 No.443 11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重大主题专栏征文启事

    <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并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科学谋划和系统部署。为引导专家学者深入学习贯彻、宣传、领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本刊诚邀业内专家学者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围绕但不限于以下主题撰写具有理论深度的文章。1.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2.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3.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4.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6.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7.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8.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9.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10.全面绿色转型与美丽中国建设投稿渠道为本刊官网(hsyj.cbpt.cnki.net),可在投稿标题栏标注“二十届三中全会重大主题投稿”。我刊编辑部将组织专家对投稿论文进行集中评审,对通过评审的论文优先安排发表。

    2025年08期 No.443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