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作者投稿系统”,在该界面上找到“注册”按钮,点击并且按照提示“注册”后,再向本刊投稿。
浦东现代化引领区探索适应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特征的新型开放经济体系的制度创新,是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策源地。引领区开发理论逻辑核心包括五个方面:可持续发展创新与绿色转型;高质量制度型开放;国家顶层设计开发与地区自主试验创新结合;国际先进产业导入和国家主导基础性研发融合;开放型经济制度探索与市场化路径集合。在开发驱动力方面综合了政策引领、功能升级、制度创新、文化塑造和模式竞争等内涵,且各驱动要素间系统集成、阶段性突出、持续作用、次第升级。其主要开发路径包括:顶层设计、向下授权及自主探索三结合的制度创新;与全球同步兼顾自主创新的产业体系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高端服务经济体系培育;持续的功能区空间结构优化匹配产业与城市双重发展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关系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劳资关系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基于市场交换的劳动关系实现形式促进了市场规律的有效发挥,同时以政府作用为核心的劳动关系治理切实防范了市场失灵。面向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目标,一方面要通过规范企业在生产环节的组织行为、在分配环节的分配行为、在交换环节的聘用行为、在消费环节的经销行为来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以现实需求的保障、知识技能的提升、工会组织的健全、劳动价值的弘扬来增强劳动者的话语力量,最终以资本和劳动的共同发展促进市场机制的更好运转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发挥。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本文对城市人口集聚对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影响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并构建计量模型采用地级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城市人口集聚能够显著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成立。城市人口集聚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且随着城际距离的增加,人口集聚的作用效应逐渐减弱。进一步研究表明城市人口集聚能够通过带动交通基础设施和数字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本文的研究为政府部门更好地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建议。
为评估承接产业转移对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本文基于2007—2022年全国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承接产业转移对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在总体上能够显著降低示范区城市碳排放强度,促进示范区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异质性分析表明,在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以及高经济密度城市实施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能更为显著地降低示范区城市碳排放强度。机制分析表明,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对于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受到政府环境治理力度、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等因素的正向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厘清承接产业转移对示范区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为科学合理有序推动产业转移提供实证支持,并为我国进一步实现产业优化布局与经济低碳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与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平台经济已成为我国城市经济中资源配置与要素集聚的重要载体。然而,平台经济如何有效释放城市创业潜力,尚缺乏系统的实证分析与机制辨析。基于2013-2021年我国27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平台经济对城市创业潜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平台经济显著释放了城市创业潜力,且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机制分析发现,平台经济通过促进科技人才集聚、提高消费水平与优化营商环境三条路径发挥作用,共同促进城市创业潜力释放。异质性分析发现,平台经济对城市创业潜力的释放作用在东中部地区以及南部地区表现尤为显著。此外,在具备较好资源禀赋的城市,平台经济的促进作用更为突出。进一步分析发现,平台经济对城市创业潜力具有非线性影响。该研究为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推动平台经济更好释放城市创业潜力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为各地因地制宜完善平台功能、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区域创新资源流动提供了决策参考。
推动工业遗产系统化保护和利用,激活工业遗产价值,对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研究大多是从宏观层面探究其价值激活模式,而鲜有文献从微观层面深入揭示工业遗产价值激活的内在逻辑,并对不同类型价值激活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本文结合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典型实践,基于平台模式、管理认知以及资源编排理论,构建了工业遗产价值激活的内在逻辑模型,探究了工业遗产平台模式及其价值创造的微观机理。研究发现,工业遗产价值激活的内在逻辑来自企业以其价值主张定位迭代来指导企业的资源编排策略,表现为文化遗产守护者、文化生活连接者和文化生态塑造者三种类型价值主张定位的迭代。企业的资源编排使平台价值主体间结成“连接-共创”关系,通过双向协同、多向协同和交互协同,形成了工业遗产价值激活与价值创造的“线—面—立体”结构。网络效应是工业遗产文创平台价值创造与保持活力的根源。本文还阐释了工业遗产价值激活的三种模式:文创平台模式、博物馆模式和旅游模式,并进行对比分析,为深化工业遗产价值激活研究提供参考。
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能够激励、约束和引导基层主政官员的行为,对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8-2020年中国2112个县级地区的面板数据,以取消GDP考核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县级政府绩效考核转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发现:取消GDP考核显著降低了辖区PM2.5浓度,且在200千米范围内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取消GDP考核的治霾效应在生态导向的强激励目标地区、北方地区、经济发达地区更明显;这种“绿色指挥棒”作用主要通过弱化“以地谋发展”模式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实现;从纵向府际互动来看,县域与所属地级市的地理距离及上级政府的经济增长压力削弱了政府绩效考核转型的治霾效应,揭示了中国“压力型体制”下的目标冲突与替代效应。基于此,本文为进一步优化政府绩效考核转型以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政策建议。
我国人口老龄化同时交织叠加人口负增长,对基本养老金的可持续性形成直接冲击。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覆盖人口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发展养老金融是积极应对这些冲击的有力措施之一。作为在养老金融中起重要基础作用的养老金金融,主要由养老金制度体系和养老金资产管理两部分组成。本文梳理了养老金金融的内涵、外延与理论基础,比较分析了美国、日本和我国的养老金制度体系及养老金资产管理。最后从我国现行三支柱养老金体系的筹资端、支出端、投资端提出了相应的路径选择,以期为学界和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本文将“一带一路”倡议引入异质性企业产品质量决定模型,从理论和实证层面验证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市场竞争强化效应和供应链多元化效应三条渠道影响出口产品质量,此结论在稳健性检验以及使用古代“丝绸之路”和“儒家书院”作为工具变量回归后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民营企业和中高技术产品的质量提升作用最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一带一路”倡议虽然提高企业融资约束,但是增强了市场活力,对进口中间品质量存在“错配效应”。本文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微观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经验证据,也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本文采用历史人口学方法对家谱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考察清代家族人口变迁的历史,并从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农业收成、粮食价格等多因素形成的短期冲击、长期趋势和经济压力角度,对东南沿海地区的人口变迁机制进行分析。首先,本文以家谱资料为中心,采用历史人口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家族人口的数量、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等人口统计指标的长期变迁,考察清代东南沿海地区家族人口变动的历史过程和基本特征。其次,本文结合温州地区气候变化及自然灾害的演变历史,考察气候变化和极端灾害对农业收成及家族人口的短期影响。最后,本文从气候灾害、农业收成和米价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探讨18-19世纪东南沿海地区家族人口的长期变迁机制。本文旨在通过建立连续性数据,探讨在环境、农业和市场波动等多因素综合作用下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的历史变迁。
<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并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科学谋划和系统部署。为引导专家学者深入学习贯彻、宣传、领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本刊诚邀业内专家学者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围绕但不限于以下主题撰写具有理论深度的文章。